鋁合金基本常識
一、分類 :展伸材料分非熱處理合金及熱處理合金
1、 非熱處理合金: 純鋁─1000系,鋁錳系合金─3000系,鋁硅系合金─4000系,鋁鎂系合金─5000系。
2、熱處理合金: 鋁銅鎂系合金─2000系,鋁鎂硅系合金─6000系,鋁鋅鎂系合金─7000系。
二、合金編號 : 我國目前通用的是美國鋁業(yè)協(xié)會〈Aluminium Association〉的編號。茲舉
例說明如下: 1070-H14(純鋁)
2017-T4(熱處理合金)
3004-H32(非熱處理合金)
1、第一位數(shù):表示主要添加合金元素。
1:純鋁
2:主要添加合金元素為銅
3:主要添加合金元素為錳或錳與鎂
4:主要添加合金元素為硅
5:主要添加合金元素為鎂
6:主要添加合金元素為硅與鎂
7:主要添加合金元素為鋅與鎂
8:不屬于上列合金系的新合金
2、第二位數(shù): 表示原合金中主要添加合金元素含量或雜質(zhì)成分含量經(jīng)修改的合金。
0:表原合金
1:表原合金經(jīng)第一次修改
2:表原合金經(jīng)第二次修改
3、第三及四位數(shù):
純鋁:表示原合金
合金:表示個別合金的代號
〝-〞:后面的Hn或Tn表示加工硬化的狀態(tài)或熱處理狀態(tài)的硬度符號
-Hn :表示非熱處理合金的硬度符號
-Tn :表示熱處理合金的硬度符號
( 2 ) 鋁及鋁合金的熱處理
一、硬度符號 : 若添加合金元素尚不足于完全符合要求,須時效處理及軟燒等處理,以獲取所需要的強度及性能。這些處理的過程稱之為調(diào)質(zhì),調(diào)質(zhì)的結(jié)果便是硬度。
硬度符號定義
F 制造狀態(tài)的硬度
無特定硬度下製造的成品,如擠壓、熱軋、鍛造品等。
H112 未刻意控制加工硬化程度的制造狀態(tài)成品,但須保證機械性質(zhì)。
O 軟燒制度
完全再結(jié)晶而且最軟狀態(tài)。如係熱處理合金,則須從軟燒溫度緩慢冷卻,完全防止淬水效果。
H 加工硬化的硬度
H1n:施以冷加工而加工硬化者
H2n:經(jīng)加工硬化后再施以適度的軟燒處理
H3n:經(jīng)加工硬化后再施以安定化處理
n以1~9的數(shù)字表示加工硬化的程度
n=2 表示1/4硬質(zhì)
n=4 表示1/2硬質(zhì)
n=6 表示3/4硬質(zhì)
n=8 表示硬質(zhì)
n=9 表示超硬質(zhì)
T T1: 高溫加工冷卻后自然時效。擠型從熱加工后急速冷卻,再經(jīng)常溫十效硬化處理。亦可施以不影響強度的矯正加工,這種調(diào)質(zhì)適合于熱加工后冷卻便有淬水效果的合金如:6063。
T3: 溶體化處理后經(jīng)冷加工的目的在提高強度、平整度及尺寸精度。
T36: T3經(jīng)6%冷加工者。
T361: 冷加工度較T3大者。
T4: 溶體化處理后經(jīng)自然時效處理。
T5: 熱加工后急冷再施以人工時效處理。
人工時效處理的目的在提高材料的機械性質(zhì)及尺寸的安定性適用于熱加工冷卻便有淬水效果的合金如:6063。
T6: 溶體化處理后施以人工時效處理。
此為熱處理合金代表性的熱處理,無須施以冷加工便能獲得優(yōu)越的強度。于溶體化處理后為提高尺寸精度或矯正而施以冷加工,如不保證更高的強度時,亦可當(dāng)作是T6鍊度。
T61: 溶體化處理后施以溫水淬水再經(jīng)人工時效處理,溫水淬水的目的在防止發(fā)生變形。
T7: 溶體化處理后施以安定化處理(亦及人工時效處理的溫度或時間較T6處理高或長)。
其目的在改善耐硬力腐蝕裂及防止淬水時發(fā)生變形。
T7352: 溶體化處理后除去殘馀應(yīng)力再施以過時效處理(亦及人工 時效處理的溫度或時間較T6處理高或長)。
目的在改善耐硬力腐蝕裂。于溶體化處理后施以1~5%永久變形的壓縮加工,以消除殘馀應(yīng)力。
T8: 溶體化處理后施以冷加工再施以人工時效處理,冷加工時斷面減少率為3%及6% 各為T83 及T86。
T9: 溶體化處理后人工時效處理,最后施以冷加工,最后冷加工 的目的在增加強度。
二、軟燒處理:
2.1目的:
展伸用材料包括壓延用材料,擠壓用材料及鍛造用材料,通常其製造程序為:
鑄造→熱加工→冷加工→材料成品
在熱加工或冷加工的過程中,材料發(fā)生加工硬化的情況,使強度變大或?qū)е录庸び不那闆r,使強度變大或?qū)е录庸ば詼p低。為消除這些加工硬化,于冷加工前,中或后所施的熱處理即為軟燒處理,其目的在使材料具有使用上所需要的程度。
2.2分類:
由于軟燒條件的不同而分:
2.2.1 部分軟燒: 僅消除部份加工硬化,處理溫度在再結(jié)晶溫度以下,實際溫度則 視強度而定,強度愈高則處理溫度較低。